CA新刊推介|《当代建筑》2020年第7期 校园的复合与生长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受到人们关注。作为教育教学的物质空间载体,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当代校园建筑呈现出多元复合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从增量增长进入存量提质的阶段,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下,几乎所有大学校园都经历过扩建与翻新的建设活动。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挖掘既有资源潜力,体现其文化性和地域特色,成为可持续的校园,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校园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其更迭和生长,建筑和空间环境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既满足当下的需要又适于长远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地域性是营造归属感的根基,文化性则是校园的精神内核,时代性体现教育的发展前景。在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中,挖掘地域的特征,彰显校园的文化本质,紧跟时代的进步,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校园,为实现终身成长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提供不竭的灵感。
本期客座主编: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封面图片:荷兰乌特勒支应用技术大学海德堡15号教学楼
建筑设计:SHL建筑事务所
摄 影:Adam Mørk
卷首语
04 | 何镜堂 | 生长与成长:可持续的校园
学术沙龙
06 | 校园的复合与生长
主题专栏
14 | 江立敏 潘朝辉 王涤非 |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基于校园规划与设计视角的思考
19 | 陈硕 梅洪元 | 基于微气候环境优化的寒地大学校园组团形态设计研究
24 | 刘玉龙 祝远 | 语境、功能、人:作为创造性回应的设计
28 | 董丹申 | 情理合一与大学精神
33 | 张祺 | 文物保护背景下的校园空间营造——北京大学人文大楼设计创作与思考
36 | 赵卓 曹伟 | 以交往系统构建为目标的紧凑型立体校园设计研究
40 | 赵鉴一 汤桦 | 共生与相融——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建筑群设计看大学建筑与校园公共空间关系处理
43 | 刘宇波 汤阳洋 邓巧明 | 欧美国家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空间量化研究回顾
48 | 王大鹏 | 日常性的营造——对教育建筑设计与实践的思考
51 | 褚冬竹 喻焰 | 空间织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修复性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探析
56 | 刘剀 甘月朗 | 健康促进视角下校园设计探析
设计作品
60 | 崔愷 任祖华 | 天津大学新校区主楼
70 | 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事务所 | 东华盛顿大学彭斯联盟中心
78 | SHL建筑事务所 | 荷兰乌特勒支应用技术大学海德堡15号教学楼
88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96 |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溧水新校区108 | 王海旭 李子萍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114 | 冯杰 荣朝晖 | 永康崇德学校
建筑教育
124|赵建波 任军 李伟 | 地域性适宜技术再设计的研究型设计教学
学者论坛
128|任杰 李玲玲 王天奇 | 自组织视角下的体育场所可持续空间影响力研究
132|周茜 杨毅 | 滇南至东南亚老傣语方言区风土建筑基质与原型找寻路径观点
135|杨波 刘巍 | 基于建筑师负责制视角的美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研究
138|金瓯 高懿 | 机场酒店建筑设计要点视界
141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基于校园规划与设计视角的思考
What Achieves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Reflection Based on Perspectives of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s
江立敏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四院院长
潘朝辉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四院总建筑师
王涤非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四院副总规划师
本文通过总结近二十年我国高校规划建设的概况和特点,并与世界一流大学做横向比较分析,提出我国校园规划建设中需要借鉴和探索的四个方面内容;一、“框架式” 规划模式及动态更新;二、从社区营造角度的功能混合和有限开放策略;三、基于校园历史的校园风格和文脉延续;四、科研驱动、不拘指标的发展战略——以对我国“双一流” 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做理性思考和有益探索。
基于微气候环境优化的寒地大学校园组团形态设计研究
Cluster-Morphology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es in Cold Regions Based on Microclimate Optimization
陈 硕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梅洪元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寒冷地区冬季气候严酷,微气候环境直接影响着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品质和使用率。研究引入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寒地大学校园组团外部空间的风、热环境进行耦合优化,建立校园“组团形态—气候性能模拟”参数化联动平台,并结合工程项目展开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校园组团形态进行优化设计,组团外部空间在冬季采暖期的太阳辐射量由240 kW·h/㎡显著提升至292 kW·h/㎡,风影区所占比例由20%提高至53%,共得到了181组非支配解,从而为寒地大学校园组团空间形态设计提供量化的决策参考。语境、功能、人:作为创造性回应的设计
Context, Program and People: Design as Creative Response
刘玉龙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祝 远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三分院建筑师
本文介绍了山西传媒学院综合实训楼项目方案的设计思路,通过对建筑的语境、功能和人三个方面因素进行创造性回应,从而生成外部形式,重构内部空间,最终回归“人本” 的建筑体验。在此基础上, 文章对教育建筑的文化性与时代性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强调具体性和原创性的设计方向。情理合一与大学精神
Unity of Emotion and Sense with University Spirit
董丹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本文从大学精神的视角出发,以大学校区的规划建设为例,分别对其教学理念、规划特性、运营模式等展开探讨研究。设计在建筑写意中编织“情” 与“理”,根于对人性的思考,寻求“合一” 的动态平衡和多元平衡,希冀对我国的大学建设有所启示。
文物保护背景下的校园空间营造——北京大学人文大楼设计创作与思考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aces Under Background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Design Creation and Reflection on Peki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Building
张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北京大学人文大楼坐落在清代赐园——镜春园的原址上,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名湖燕园建筑” 范围内。本文通过对燕园人文历史及文保政策的详细考证及解读,追溯镜春园“样式雷” 图样,保留古树、恢复水系、延续记忆,对镜春园进行了整体的改造设计实践。同时,设计结合现代教学的空间需求,关注教学建筑的复合性、公共性及交往性,强调历史与现在、未来的关联性,探讨了在文物保护背景下创造具有大学传统和特色校园空间的重要课题。以交往系统构建为目标的紧凑型立体校园设计研究
Study on Compact-Type Unified and Dynamic Campus Designs Aiming at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赵卓|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中心副主任
曹伟|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
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研究,提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以文科为主的院校教学功能组织模式的创新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溧水新校区核心教学组团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紧凑校园理论下通过模式创新、功能整合设计,建立以交往系统构建为目标的紧凑型立体校园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同类校园设计提供参考。
共生与相融——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建筑群设计看大学建筑与校园公共空间关系处理
Symbiosisand Integration: Viewing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betwee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s and Campus Public Spaces from Complex Designs of Huxi Campu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赵鉴一|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汤 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至今前后十余年的时间,我们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实践,并始终将建筑与校园空间环境两者间关系的处理视为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分享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一系列的建筑实践,探讨大学建筑与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关系处理的方式。
欧美国家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空间量化研究回顾
Review of Spatial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Oriented by Scientific-Research Innovation in Europe and America刘宇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汤阳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邓巧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知识经济时代,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科研空间是科研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布局在促进科研人员合作互动、孕育科技创新成果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重点关注物理空间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分别从社会学科与建筑规划学科两个学科领域对欧美国家关于科研创新与物理空间关系的量化研究进行回顾与分析,梳理了量化研究中采用的物理空间变量及用以描述创新成效的社会学变量,进一步厘清了物理空间、互动行为与科研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以创新为导向的科研空间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日常性的营造——对教育建筑设计与实践的思考
Routine Construction: Reflection on Designs and Practices of Architectures for Education王大鹏|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在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学校被设计建造,创新性与个性化是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共同追求。校园的这些特征对于教育建筑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师生来说,却仅是个日常性的场所。师生们在校园里一起学习、生活几年,可以说校园是个“熟人社会”,师生们对许多场景会变得“熟视无睹”。笔者通过对大量教育建筑的设计与实践进行反思,对教育建筑中的日常性功能、空间及使用方式等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空间织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修复性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探析
Spatial Darning: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Restorative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Schematic Design of Neijia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Campus
褚冬竹|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喻 焰|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本文通过对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织补式” 修复性规划、建筑设计工作,对这所十年前便由其他单位完成整体规划,虽未完全建成却已使用数年的校园进行空间重整和建筑增补,以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发展的西部职业教育。如何延续、改造、完善现有校园脉络,尊重并利用细微地文信息,使整体规划自然顺应、新旧配合;如何让新规划、新建筑突破原规划限制,呈现新特点、提升新标准、创立新特色,为更长远的教育事业服务——成为设计过程中时刻紧扣的关键问题。
健康促进视角下校园设计探析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Campus Designs from Perspective of Health Promotion
刘 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甘月朗|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本文以健康为切入点,梳理了建筑学与公共卫生学科从预防传染性疾病到健康促进之间的合作历程,分析了该过程中校园布局模式从集中式到庭院式,再发展到开放式的演变状况,最后采用循证设计方法对校园环境因素与学生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健康校园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
本期责任编辑:贾丽丽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ca_work2019@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校园的复合与生长】
===================================
《当代建筑》(月刊)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建筑学会担任学术支持的建筑学术期刊,于2020年1月正式创刊发行。
全年定价 552.00元
每期定价 46.00元
【编辑部直邮】